自古以来,秦始皇都被称作是暴君,直到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,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下才不再是非黑即白,因为秦朝很短命,所以他并没有多少说话的机会,但我们不能因为他短命,就全面否定他的一切,固然短命王朝肯定是有原因的,但并不是每件事都是错的,更不能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安到始皇帝身上,焚书坑儒作为最典型的罪状之一,其中的后半部分坑儒完全是汉初儒生编造出来的故事,以此来博取同情,换取统治者的注意,秦始皇就这样被黑了两千多年。
当然,秦始皇这个皇帝向来都是褒贬不一,无论是什么,他都在历史中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惊讶和感叹,人们的印象中秦始皇的形象往往会和暴君扯在一起,但是放眼世界,一个民族对开创了历史的人物有如此低的评价实在是匪夷所思,亚历山大的帝国也很短暂,但所有人提到他的时候都是崇拜之情,秦始皇的功业同样的伟大,他统一了中国,把中国的版图拓展到他所能认知的极限范围,这种成就是放在任何的历史时期,都完全是可以作为大帝一般的存在人物,但偏偏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,秦始皇的形象一直都是负面的,提到秦朝那简直就是暴政的代名词,为什么对秦朝的评价如此之低,罪魁祸首就是汉初的一群儒生。
事情还得从秦国统一六国之初说起,面对着这个刚刚统一的江山,他有着世人无法比拟的功业,他不再叫秦王,而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秦始皇,他不允许后人评论皇帝,后世子孙必须以二世、三世为皇帝称号,他需要一个新的制度来让国家向前走,所有的一切一切都需要和旧时代的东西分开的,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和始皇帝一样宏大的气魄,他们对于某些旧时代的东西有着很深的执着,认为有些东西就是需要保留,他们害怕郡县制不成功,心里没有底气的,于是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守旧派官吏认为燕国、齐国、楚国太远了,请求秦始皇将赢氏子弟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、齐、楚等故地为王,认为这样才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,但当时任廷尉的李斯为首的论今派则坚持反对这种做法,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间数百年的所有纷争,完全是周王朝分封制造成的恶果,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再起,秦始皇本来的意思就是不想分封,听到李斯的这些话立马附和说我们不可以分封,因为它是不对的,既能皇帝都这样说了,大臣们也不敢直接反驳吧,这件事表面看起来就是皇上和臣子在讨论一个事情,可是这也说明了守旧派大臣们不想要新的制度,旧时代的旧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在他们心中,变革对他们来说是不能认同的,虽然这个事情已经被秦始皇解决,但是暴风雨前的平静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雨。
事隔几年之后,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,又发生了一场谈古论今的争论,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,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吹捧自上古至今没有人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威德,说过去的秦国非常的小,地处西陲一隅而已,现在的秦帝国可以说得上是疆域非辽阔了,并且六国已经全部被灭了,大秦帝国定可以传之于万世了,这个官员说完之后,秦始皇非常高兴,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另一个叫淳于越的博士就站了出来,直接给秦始皇浇了一盆冷水,他说周朝之所以能够传承近千年,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分封了他的子弟和功臣做诸侯,所以这些子弟和功臣可以辅佐天子,只有这样天子才能使自己的国运长远,而现在大秦帝国虽然统一了天下,但是皇上的功臣和子弟都没有得到分封,一旦出现特殊的情况,就没有人帮助中央政府来稳定大局,始皇帝看着大臣们的态度,感觉这不又回到了建国初期了。
秦自从商鞅变法之后,分封的说法其实已经没有了,所有的权利都要集中在皇帝和朝廷的手中,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他已经看清了时代的走向,他清楚的知道分封的社会已经不复存在,他不会允许有人去做阻碍历史洪流的事情,就在这个时候,丞相李斯站了出来对秦始皇说了自己的意见,陛下所要继续的大业是我们不能够理解的,现在的时代绝不能和之前的年代相比,因为根本没有可比性,时间在走,世事变迁,每一个年代,都有每个年代该做的事情,现在的学者都喜欢用自己的言论去评判一个国家,从而让百姓们人心惶惶,无所适从,这是不可取地,在统一六国之前,有很多私学,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学说,然后各家说自己的学说,人们的思想很混乱,政府的命令也得不到贯彻,儒生不看现实的情况而推崇古法,盲目的道古而害今,如不加以禁止,后患无穷。
秦始皇在听了李斯的建议之后,觉得非常有道理,确实有很多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学说,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,非常不利于目前君主专制政治体系建立的需要,这样发展下去全国统一的政权可能遭到破坏,于是颁布了《焚书令》,除去医药,农书和官员自己职务所需要的藏书外,民间所有的藏书,像《诗经》《书经》《尚书》等诸子百家的史书全部集中到郡县里集中销毁,谁要是聚众谈论诗书的话,以古非今者要判刑,严重者要杀头,知情不报的同罪论处,在不到30天时间,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,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争论很大的焚书事件。
在焚书的第二年,又发生了坑儒事件,这个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,而是由于一些方士、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,在统一中国后,秦始皇攫取到了巨大权力之后,十分害怕死亡,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,在此背景之下方士侯生、卢生等人为了迎合始皇帝的需要,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,时光一转,这个长生不老的仙药他们已经找了很多年了,但是一直都没有找到,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,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,要处以死刑,这样一直找不到的话,秦始皇肯定要处罚他们的,最终这两个人都觉得不能在秦始皇这继续呆着了,否则性命难保,于是二人携款逃跑了。
你说跑了就跑了吧,但是这两个人做事很不谨慎,他们俩居然还在逃跑的路上到处说始皇帝天性刚戾自用,事情无论大小,都由他一人决断,贪于权势,害怕死亡等等,事情很快就被人报告给了官府,始皇帝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的震怒,觉得自己被骗了,这简直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,挑战皇帝的权威,于是下令彻查这件事情,紧跟着就在国内进行大搜捕他们和相关同党,在严刑拷打的审讯下被抓的这些人相互揭发,最后一统计,居然有460多人涉及到了这件事情中,震怒之下的始皇帝给这些方士定了一个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,下令把这些人全部杀了,这就是历史上的坑儒事件。
那么,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呢?在秦始皇时代,秦始皇焚书是为了统一天下百姓的思想,保证政权稳固,使得秦帝国的政令能够很好地贯彻下去,因此在秦始皇时代,焚书是有利的,它对于维持秦帝国的统治是有利的,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是毁灭所有文化,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,焚书那就是不利的,因为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,而不需要考虑对当时的秦帝国的统治是否有利,因此很多人觉得焚书是不利的。
至于坑儒,这事我觉得无论是在秦始皇时代还是现代,这都是有利而无弊的,对于这些术士,说得好听一点,是懂得方术之士,说得难听一点,就是一群招摇撞骗的人,如果始皇帝再早一点把这些术士都给杀了的话,也许他就不会忙着求仙了,这样的话始皇帝可能会更坦然地面对生死这个问题,秦帝国也许就不会二世而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