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在形容做事全神贯注、专心一意时,往往会引用一个六字成语:三月不知肉味。这说的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、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事,出自《《论语·述而》》。原文是:子在齐闻韶,三月不知肉味,曰:“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!”
译成白话文就是: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,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滋味,他说:“想不到韶乐之美,竟能达到了这般迷人的地步啊!”
孔子所听的韶乐,又称舜乐,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舜帝时代,是用来歌颂帝王政德的传统宫庭雅乐。到了周朝,流行于贵族之间,孔子就是在齐国丞相高昭子的家里,观赏到了韶乐的演奏。
音乐的最大的魅力,在于乐器的演奏。演奏韶乐的乐器,包括钟、磬、埙、鼓、琴、瑟、柷、笙、笛、箫、竽十几种。古人在演奏雅乐时,要求音韵响亮、和谐,有始有终。首先以钟发声,最后以馨收韵,所谓金声玉振。所以钟是最重要的乐器之一,而其中的编钟,更是重中之重,最能令孔子为之着迷。
一,编钟的历史
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,最早最可上溯到商代,至今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,自古就是王室贵族专用的乐器,除了王室贵族层日常娱乐之外,还用于重大的场面,如国家军队出征,诸侯贵族朝见天子,朝廷进行祭祀活动等。
所以,商周时期,作为等级与地位象征的编钟,是禁止在民间流传的。孔子的祖先虽然是贵族,但到他那一代早已经没落了,他也是很难有见到编钟的机会。
编钟是用青铜铸成,早期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,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数目逐渐增多,有9枚一组和13枚一组等等。大小不同的编钟,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,悬挂于钟架上。钟体越小,音调就越高,音量也越小;钟体越大,音调就越低,音量也越大。演奏的时候,宫庭乐手用木锤或木棒敲打,从而发出不同的乐音,汇成美妙的乐曲。难得见到编钟的孔子,更难得的,是聆听到编钟演奏的乐曲。
经过各诸侯国的连年混战,和对礼乐越来越不重视,到了秦朝,很多铸钟工艺和乐谱都失传了。汉朝之后,编钟的结构变得矮宽,更失去了独特的“一钟双音”的效果,编钟日渐走没落。从唐宋到清朝这段时期,随着传统乐器的发展和西洋乐器的流入,编钟逐渐在宫廷演奏中被淘汰。到了近代,编钟已成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物。
二,曾侯乙编钟
在中国的考古挖掘中,已经出土了40多套编钟。1978年,在湖北随州战国墓葬出土的编钟,是最大型最齐全制作最精美的一套。
曾侯乙,意思是一位名字叫“乙”的曾国君主。他生活于公前五世纪,孔子去世四年后,曾侯乙便出生了。通过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编钟,我们可以了解孔子所处的战国时代,编钟是怎么样的。
曾侯乙编钟由19个钮钟、45个甬钟,外加一件大镈钟共65件组成,分3层8组挂在巨大的钟架上。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.4厘米、质量为2.4千克,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;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.44厘米、质量为203.6千克,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。钟架是铜木结构,外形呈直角曲尺形,全长10米,高273厘米,由几根圆柱和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承托。
曾侯乙编钟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,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.4赫,与现代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。
随着编钟一同出土的,还有六个丁字形彩绘木槌和两根彩绘木棒,这是用来敲钟和撞钟的工具。
孔子和曾侯乙的生活年代相近,所以,孔子在齐国丞相高昭子的家里,所见到的编钟,规模应该没有曾侯乙的宏大,但演奏方式,应该很相似。
在周朝礼乐制度中,编钟的属性更多是礼器,其次才是乐器。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,周朝制度已经被严重破坏,这就是他叹息的“礼崩乐坏”的时代。所以,当他看到作为礼乐制度的代表性礼器编钟,听到编钟奏响的雅乐时,他怎能不感慨万千,如痴如醉!
三,编钟背后的高科技
曾侯乙编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、锡、铅合金。制作工艺极为考究,用挥铸、分铸、锡焊、铜焊、铸镶、错金和磨砺制作而成。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、兽、龙等花纹。在钟体、钟架和挂钟构件上,共有3700多字铭文,标注了各钟的发音律调阶名,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。可见早在2400多年以前,我国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水平之高。
编钟音域宽广,可达5个八度,包括倍低音,低音,中音与高音。音色优美,低音深沉浑厚,中音圆润纯朴,高音清脆明快。音阶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基本接近,可以演奏任何音阶的乐曲,同时能胜任和声,复调,转调手法的乐曲。
编钟的延音比较长,为了演奏时不造成严重混响,大多数编钟上有“乳突”,专业名称叫作“枚”。这些枚起着缩短编钟延音的阻尼作用。
编钟不但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,更代表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。所以,面对如此精美绝伦的编钟演奏出来的韶乐,孔子岂能不为之沉迷?以至三月不知肉味!
四,编钟新声
自1978年出土以来,曾侯乙编钟原件一共只奏响过三次。
第一次:1978年8月1日,以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举行,以《东方红》作为开篇。两个多小时音乐会的影像资料,经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向全国人民广为传播。
第二次:1979年,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国庆,曾侯乙编钟赴京展出并现场演奏。
第三次:1997年,为迎接香港回归,曾侯乙编钟在交响乐《1997:天·地·人》中参与演奏。
1999年,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,中国铸造一套“中华和钟”,共108件编钟,敲响了新世纪的乐章。
历史上的编钟,只为王室贵族奏响乐声,如今,编钟已成为国之重宝,成为中华文化的像征。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,更以其规模宏大、造型精美和音域宽广,改写了世界音乐史,让越来越多的人为之着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