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资治通鉴》汉纪
高帝十一年(乙巳,公元前196年)
韩信称身体不适,没有跟随刘邦去征讨陈豨,并暗中派人联系陈豨共谋。
他与亲信策划了一个计划,打算在夜间伪造诏书释放劳役犯和奴隶,并带领这些人攻击吕后及太子。
一切安排妥当后,只待陈豨那边的消息。
一个仆人因为冒犯了韩信,被囚禁准备杀掉。
仆人的弟弟得知此事后,向吕后揭发了韩信叛乱的阴谋。
吕后想召见韩信,又怕他不来,于是联合萧何制定了一个计策:谎称皇帝那里传来消息,说陈豨已被击败身亡,所有官员都来庆祝。
萧何对韩信说:“虽然你身体欠佳,但是这么重要的喜事,还是应该亲自前去祝贺一下。”
就这样,韩信来到了皇宫内。
一进入宫门,吕后立刻命令守卫将韩信逮捕,并且就在长乐宫中的钟室内处决了他。
临终之际,韩信感叹道:“我后悔当初没听蒯彻的意见,结果竟被小人算计,这难道不是命中注定吗?”
韩信的整个家族,都被连坐处死。
韩信这样的大功臣,为什么难以善终呢?
因为他的性格,注定了自己的结局。
韩信最后被整倒,其实早就有迹象了,只是他自己没看出来罢了。比如下面的这些事:
1、入营夺权。
刘邦大败于项羽之后,带着夏侯婴,孤身两人来到赵国找韩信。
这看起来像是对韩信的信任表现吧?
但实际上,当韩信还在梦乡里和周公喝茶聊天时,刘邦已经悄无声息地把他的兵权给收走了。
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?
很明显,刘邦对于韩信并没有表面上显示出来的那么信任。就算是韩信的亲兵,当时也没有给他报信。
如果真信一个人,至少也得等人家醒来再说。
可见,早在那个时候,刘邦就已经开始为日后对付韩信做准备了。
2、坑死同事。
郦食其好不容易劝降了齐王田广,结果韩信却来了个背后一刀。
不声不响地占领了齐国不说,还间接导致了郦食其被处决。
为了功劳害死同事,而且还是一位重量级同事,哪个领导能忍?
不仅如此,事后还光明正大的要齐王,硬生生激起了刘邦的火气。
3、要挟领导。
垓下之战前,刘邦喊他前来汇合,一起围攻项羽,结果韩信却选择了观望态度。
这个举动,直接导致刘邦被项羽暴打,不得已又只好坚壁防守。
韩信呢,一直到有刘邦给他封赏的消息到了,这才开始行动。
从这些细节,大家应该能看出,韩信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理解权力方面还是相当稚嫩。
他虽然有真才实学,但在职场上的认知和修养明显不足。
他不懂一个道理:无论古今中外,“做人”永远都比“做事”更重要。
当然,韩信一步步走到职场的死胡同里,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。
从他短暂的职业生涯来看,犯了职场上的3个大忌。
1、自视过高
除非公司是自己家开的,否则还没做出任何成绩就要求做高官,谁也不会答应。
因此,项羽和刘邦都不愿意接受他的条件,这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韩信在求职时那种狮子大开口的态度,实际上反映了他性格上的缺陷:一方面是过于自信,另一方面是急功近利。
如果这样的人没能成功,他会感到不满;而如果事事顺心,他又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。
早年的韩信属于前者,而后来则变成了后者。
2、不给领导面子
工作本质上是为了企业,也是为了老板服务。
所以不论你的能力多强,首先得尊重老板,别把工作当成给老板帮忙,更不要让老板感觉受到威胁。
无论你有多大的才能,都不要让老板觉得没有你就运转不灵。
很多老板相信的是,有没有你他们都能过得好。
韩信确实有实力,但从一开始他就不断向老板们提出自己的要求,要将军位、要封王、要领地……
刘邦每次都是被迫同意,你觉得他会开心吗?
等刘邦不再需要韩信的时候,他一定会算总账。
我们常说做事先做人,其实做事就是一种做人的体现。
韩信的问题在于,他认为做事与做人是两回事。
3、太过自私
很多人都认为,活着就要轰轰烈烈,证明自己的价值,这没错。
但那些只顾自己发光发热而不顾周围人感受的人,通常不会有好的结果。
生活中留点空间给别人,这样别人也会觉得舒服,也有回味。
所以在历史上,在职场上,最受领导欢迎的往往不是最有能力最拼命工作的那个。
领导不喜欢无能之辈,但更不喜欢过分突出的能人。
如果你长得太出众了,拍照时就别老往领导旁边站。
提交成果报告时,尽量把领导的名字放在前面。
别总想着出风头,你都站在最前边了,领导又该站哪呢?
领导要是没地方站了,他肯定会把你拉下来。
给别人留余地,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余地。
我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,也应该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。这点相当重要。
韩信为刘邦打下了江山,但刘邦多次削减他的权力,其实是在给他敲警钟。
但是,他还是不懂得收敛,总是想展示自己,刘邦作为领导,自然要收拾他。
所以聪明的做法是:在实现个人价值时,既要让领导觉得可靠,又要确保领导感到安心。
另外,从韩信的做事角度来说,犹犹豫豫,很容易失了最佳时机。
比如他在齐国的时候,蒯通劝他反叛,他没听;到了楚国,情况稍微有利些,钟离昧也劝他反叛,他不仅不听还杀了钟离昧以表忠心;最后被软禁起来,他自己开始不满,才联系陈豨打算造反。
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做出重大决定,可见韩信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冷静。
做事情的时候,选择正确的时机,有时比单纯的努力更重要。
总结来说,韩信的确是个聪明人,但他的聪明仅限于战场或特定的工作领域。
这种聪明是有局限性的,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。
说到底还是那句话,性格决定命运。
写在最后:
韩信作为一个打工人,认知存在着严重缺陷。
韩信只想做个专业的管理者,从来就没想过要自己当老大。
在他看来,自己用本事和成绩说话,所以理应得到相应的地位和奖赏。
韩信一直用他自己那套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问题:
自己有能力,所以追求高位是天经地义;立下了汗马功劳,要求封赏也是理所应当;自己不背叛刘邦,那么他自然也会一直优待自己。
说白了,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。
有个性、有能力、有理想,但很容易和社会现实脱节,简单来说,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。
不过,这样的人往往很纯真,也很讨人喜欢。只是到头来,他们的结局通常也挺让人唏嘘。
韩信之死的另一个教训是:我们得懂得感恩,但是也不能无脑感恩。
如果韩信真心感激刘邦,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去触碰刘邦的底线。
起初韩信确实没打算背叛刘邦,但他的这种“忠诚”却让刘邦感到不安。
试想一下,如果我们总是冒犯对方,然后告诉他们我们无意伤害,人家能接受得了、能原谅我们吗?
显然不会。